第一節 規劃背景 第一項 框架背景

觀察臺灣各城市發展現況,因區域條件不同,發展之重點也有所不同;且伴隨區域特性不同、商業型態不同及目標導向不同,如何在城市治理過程中,凝聚各方意見形成共識,以及設定規劃目標與衡量推動的進展,所採用的評估工具是否具備公信力,顯得關鍵重要;而在現今智慧城市眾多框架標準中,由英國標準協會(BSI)提出的智慧城市框架(Smart Cities Framework;SCF)PAS 181:2014指導方針,是相對縝密、中立,且為眾人所接受的國際標準,它提供城市治理一個策略規劃的框架,使城市治理者可以靈活應用及參考。

延上所述,本規劃小組除採用英國標準協會(BSI)之國際智慧城市標準(PAS 181:2014)之精神定義外,亦參考包括如資策會《智慧城市導入參考手冊》、ICF國際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WEF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等組織之研究設計與指標,且綜整相關市政計畫案例經驗、各型態研討會之取經交流等歷程,最終產出具體之方法步驟「以智慧城市為本的「三創」推動框架(創新、創意、創業)」(圖1),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私協力」為核心精神,進而延伸發展「服務創新轉型」及「開放媒合平台」兩大主軸,同時制定四大步驟,推進各階段流程,分別為「需求蒐集」、「策略規劃」、「產業媒合」、「永續維運」,引導城市治理者如何決定各階段的任務發展,進而制訂策略計畫、行動方案、及具體任務項目和工作內容。

同時,臺北市政府施以本「三創」推動框架之方法流程,一方面實現「服務創新轉型」,接軌「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的成立,未來將透過「開放媒合平台」的運籌,進行市民生活上的問題蒐集與問題解決;另一方面,讓智慧城市的供需兩端能夠建立共識與相同語言,協助產業輸出整體解決方案,進而加速推動臺灣智慧城市的產業發展。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