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城市發展現況分析

第一項 城市發展策略與競爭力

由於各城市的規模不盡相同,城市治理必將受城市發展之社經規模狀況、人口成長率變化、文化背景等因素,產生不同程度之影響,故每個城市必須評估各自的城市特性與發展,包括:氣候變遷之影響程度、市民生活模式、城市預算之多寡程度、經濟條件之發展程度和發展重點及定位、社群參與之融合程度(PAS 181:2014,B1),非以一套標準即可一體適用而決定各城市的發展方向。

本規劃小組在參考相關市政計畫案例後,從如何制定城市發展方向角度來探討,不難發現有效的整合城市中的各項資源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雖城市「智慧化」的底層是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之技術,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若僅強調資通訊科技技術,顯然不足以涵蓋所有城市治理之課題;所以,城市治理者進行城市規劃的分析設計時,必須兼顧城市發展的各個面向,不僅需維持有效率的日常營運,提供完善的市政服務,同時亦需為市民與各產業實現所有的可能性,讓城市機能更完善與美好,方能稱為市民理想的居住地,也為產業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包容性的繁榮城市環境。

例如:臺北市,為確立並建構智慧城市的方向與願景,於城市治理與發展智慧城市的同時,亦推動「開放媒合平台」輔助政府、市民、產業三方的需求聚焦,以強化政府與產業間之協作關係,同時為城市與產業界之創新能量提升國際能見度,期以雙贏的策略朝向「智慧城市」的指標邁進。

本項章節內容將先從「臺灣各城市之發展與評比」簡單的彙整,了解各城市發展歷程與脈絡,從而延伸至「臺北市發展之競爭力」,淺談臺北市以目前的環境現況,如何進行城市治理推動之相關方法。

一、 臺灣各城市之發展與評比

正當全球積極努力推動各種「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與發展計畫時,臺灣各城市亦也為「智慧城市」設立各種美好的願景;於2012年,www.fastcoexist.com網站也發布了全球前10大智慧城市排行榜,分別為維也納、多倫多、巴黎、紐約、倫敦、東京、柏林、哥本哈根、香港、巴塞隆納。但全球對於「智慧城市」發展的評估標準,目前並無單一的標準定義,包括www.fastcoexist.com網站的排名依據也是由多個參照指數組合,其中亦包含受西門子委託建立的綠色城市指數。

另外,由非營利性組織所成立之國際智慧城市論壇組織(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是探討城市如何應用ICT技術和經濟發展策略及研究新世代經濟與社交發展的組織。1998年於倫敦正式發表歐洲智慧城市論壇,並開始舉辦全球智慧城市評比,直至今年度(2015)並已持續辦理共17屆。評比作業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選出「全球21大之最佳智慧城市獎」(Smart21)、第二階段:選出「全球7大之最佳智慧城市獎」(Top 7)、第三階段:評定「年度最佳智慧城市首獎」(Intelligent Community of the year);並另設有「智慧城市遠景獎」(Intelligent Community Visionary of the Year)及「智慧城市創辦人獎」(Founders Award)。

依國際智慧城市論壇組織(ICF)發布之指標,臺北市在2003年提出之建構台北數位城市、行動台北為願景亦獲選Top 7之列,於2006年更獲國際智慧城市論壇組織(ICF)頒發年度最佳智慧城市獎;另外,台中市也亦於2012年提出寬頻連結,數位內涵、知識工作力、創新力、行銷推廣建構台中市之智慧城市計畫,並在2013年榮獲ICF公布為七大智慧城市之全球最佳智慧城市之殊榮。足見,臺灣各城市對於各自之城市特性定義與發展模式已開始融入國際標準,亦在國際間獲得初步成果與肯定(表OO,國際智慧城市論壇(ICF),近10年(2004-2015)臺灣各城市獲選全球最佳智慧城市之項目)。

二、 臺北市發展之競爭力

所謂「城市競爭力」(Urban Competitiveness),從字面意涵解讀,係由「城市」與「競爭力」兩個概念組合而成;當競爭力的評比對象為「城市」時,「競爭力」構成要素與測量指標也會包含總體環境的變遷,甚至彼此間有著微妙的連動關係。 所以,在「城市競爭力」發展上,臺北市發展之競爭力如同臺北市政府於官方網站中所述,在全球化趨勢引導的競爭規模演變下,城市間不再以競爭作唯一考量,而更強調城市區域(city-regions)的跨域整合(如圖9,北北基生活圈跨域空間發展結構),並逐步建立各議題合作的城市規劃模式(臺北市政府都市規劃)。

而在「智慧城市」之議題發展,勢必因全球政經趨勢,在不同階段出現不同的指標。臺北市政府亦因應全球發展趨勢,於88年即著手推動相關數位化發展之網路新都計畫,經過時代變遷及科技議題脈動,逐年延續亦動態調整相關議題之發展;於104年參與「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評選,亦獲得「智慧政府」與「智慧交通」縣市組別之優勝(臺北市政府智慧城市建設2007-2014);因此,本規劃小組提出以下幾項臺北市政府推動智慧城市之利基點,包含:

1、主動調查市民需求

以主動積極調查需求的方式,進行市民需求的蒐集,並規劃將由專責單位「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PMO)負責蒐集彙整市民之意見;此一作法將可更真實及精確獲得市民生活面的需求及問題。

2、產業的量產能量強

臺灣科技產業具備強大實作能力,因此落實在市場應用面時,所提供之解決方案更接近成品並接軌未來趨勢,同時要技術轉移至投入生產的可行性更高。

3、 臺北市的多元風貌

臺北市各行政區,無論是人口組成、社區背景、環境風貌的異質性高,市民的需求及問題相對有差異,反而更適合多元的科技應用方案之產生。 根據上述之臺北市區域特殊性,未來智慧城市的實驗場域亦將先由社區切入,再擴大為城市;此建構歷程需要各項利害關係人角色的共同參與,促使民間產業協作分工,進一步形成新經濟之產業鏈,也加速智慧城市的整體發展,實踐「智慧城市新經濟」政策目標。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