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成果效益評估機制

資策會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支持下,參考包括ICF國際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WEF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等組織相關研究設計與指標,並經過國內產官學研等領域專家適地化建議,歸納以市民、環境、政府與產業觀點,將智慧城市評價體系分為W(Well-being)、I(Infrastructure)、S(Service)及E(Environment)等WISE四個面項、56個衡量指標。 WISE指標的設計,是以亞太城市發展觀點,思考與設計智慧城市評量指標。藉由建立一個共通的基礎架構,作為城市發展與效益衡量的評量工具,而評量的目的與意涵在於,探索個別城市發展的過程所面臨問題與產業可能發展機會,作為協助城市治理者、關鍵決策者、「智慧城市」推動者,持續檢視智慧城市推動成效的參考依據。

一、 Well-being(Citizen) 智慧城市發展的核心價值應在於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在導入與推動各項科技應用過程,城市內生活市民應用資訊與通信技術的使用能力與體驗(感受),以及應用這些新服務提升生活品質的情況。 二、 Infrastructure(Environment): 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環境包括了兩個觀點:一為網路與科技的普及,即從城市內支撐城市/區域內市民、產業和政府間有效溝通與資訊傳遞的網路基礎建設;二為從城市效益評估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如創新、環境永續等指標。 三、 Service(Government) 對於城市內政府的管理效率與建構一個安全、便捷基礎環境的評價,衡量城市內政府對於市民、產業的服務的指標。 四、 Economy(Industry) 城市是滿足市民生活機能與服務的環境,當城市透過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技術解決市民問題與改善城市生活機能的過程,期許同時發展及帶動新的服務和產業鏈。在經濟面指標,建議可衡量城市應用資通訊科技所創造的經濟競爭力和活躍性,包括觀察服務供給端的產品服務成熟性與需求端的應用能力。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